幻灯四
幻灯三
幻灯二
幻灯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作为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地很早就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疆域划分,各地之人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也带有明显差异。所以有《禹贡》厘定九州,《诗经》采风列国的说法。而黑龙江地区的疆域沿革则呈现出既相对固定又不断变化的特点。历代以来,黑龙江地理疆域主要围绕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三江流域发展演变,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到了近代,黑龙江地区的地理边界变化呈现出国界后移、省界变迁和区划演变三个特点。

  黑龙江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始于清代,而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东胡(山戎)、濊貊、肃慎(息慎)等民族先民已经与中原民族产生了广泛交流,相互影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早在帝舜时代,即有“息慎氏来朝,贡弓矢”的记载,周景王时宣布“肃慎,吾北土也”。隋唐时期,黑龙江地区在河北道的统辖之下,先后设立了渤海、黑水、室韦3个都督府。武周时,居住在今牡丹江流域的粟末靺鞨部酋长大祚荣,逐渐征服周边靺鞨各部,于698年创立“震国”,并于713年改称“渤海国”。“渤海国”创造了灿烂的渤海文明,其管辖范围最盛时“方五千里”,南至今朝鲜的龙兴江,东至日本海,西抵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北达今黑龙江。境内仿行唐朝的府州县行政制度,设有五京、15府、62州、100余县。“渤海国”于926年被契丹族(后于947年改称辽)所灭,享国220余年。辽代(契丹于947年改称辽))黑龙江地区西部和东部分属上京道和东京道管辖。金代,今黑龙江省行政区域的绝大部分属金上京路统辖,金立国之都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元朝时,东北地区属于辽阳行中书省管辖,其辖境大体包括今东北三省与河北省的东北部以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今黑龙江省地区分属开元路和水达达路管辖。明朝时期,东北地区实行了具有军事戍守特点的都司、卫、所制。今黑龙江地区初为辽东都司管辖。1409年以后由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一、黑龙江省行政区域的产生和清代的行政建置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了对“龙兴之地”——东北地区的统治,设盛京总管统辖。为抵御沙俄势力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1652年,清廷派梅勒章京率兵驻守宁古塔(今海林县境内)地方,翌年升为昂邦章京。于是,宁古塔、盛京两昂邦章京并存,东北地区被划分为两大军事驻防区域,即两个行政区域。1662年,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今黑龙江地区位于宁古塔将军辖区之内。将军既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又是地方最高民政长官。1683年12月,清廷为抗击沙俄入侵,于黑龙江左岸瑷珲旧城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划出宁古塔将军所辖之西北地区,归黑龙江将军统辖,形成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并立,“自是东北三分,吉江并列”。这是黑龙江自成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并以“黑龙江”命名的开端。黑龙江将军之下先后设有黑龙江(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呼伦贝尔、呼兰、布特哈、通肯等7城副都统和兴安城副都统衔总管。1862年(同治元年)开始,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取消副都统,相继设立道、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建置。

  黑龙江将军辖区初期,广袤数千里。东至毕占河、南至松花江,与吉林将军辖区接壤;北至外兴安岭与俄罗斯为界;西至喀尔喀接车臣汗部界。17世纪中叶,沙俄开始不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1858年(清咸丰八年)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和约》,吞并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也以中俄“共管”名义,被俄国侵占。至1860年(清咸丰十年)签订《中俄续增条约》(又称《北京条约》),沙俄先后侵占中国东北领土大约100万平方公里。晚清同治、光绪年间,黑龙江地区逐步取消封禁,放荒招垦,人烟渐稠,民事日繁,遂添设府、厅、州、县建制。1907年4月(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清廷裁撤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黑龙江行省的行政区域承袭黑龙江将军管辖范围,东南和南部与吉林行省毗连,西南与奉天行省为邻,西部与蒙古接壤,北部和东北部以黑龙江与俄国为界。全省总面积约57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127.3万,省会驻齐齐哈尔城。行省以下分设府、厅、州、县,并设道区分辖府、厅、州、县。厅(州)分为直隶厅(州)和散厅(州)。至1911年(清宣统末年),全省分设3道、7府、6厅、1州、7县及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和依克明安旗。二、民国时期黑龙江省的行政建置中华民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名称和行政区划沿袭旧制不变。至1914年末,黑龙江省共辖3道、23县、5设治局、4旗;吉林省管辖属今黑龙江境内有2道、18县。1915年,中俄签订《呼伦贝尔条约》,将呼伦贝尔定为特别区,直接归中国中央政府节制,受黑龙江省省长监管,复设呼伦贝尔副都统。1920年,黑龙江省长公署决定,呼伦厅改为呼伦县。1925年,设置呼伦道,驻呼伦县,辖呼伦、胪滨、室韦、奇乾4县。从1917年起,中国政府逐渐收回对中东铁路“附属地”的管辖权,1920年10月31日,北京政府颁布《东省特别区法院编制条例》,规定中东铁路附属地改成东省特别区。1921年2月5日,成立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市政管理局,掌管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市政。1926年设置哈尔滨特别市和哈尔滨市政局等。1915年至1929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黑龙江地区陆续增设30个县和设治局。黑龙江省共有42县、11设治局。吉林省分设42县,在今黑龙江境内有22县。黑龙江省在裁撤道区的同时,将呼伦、黑河道改为呼伦、黑河市政筹备处,辖原道属各县。三、伪满时期黑龙江省的行政建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按照日本侵略者进行严密统治的需要,逐步把省划小。1934年10月1日伪满政府公布所谓“地方行政改革制度”和“省官制”。将东北4省肢解为10省和2特别市(后改为14省、2特别市和1特别区)。至伪满洲国覆亡前夕,今黑龙江省境内共设有滨江、龙江、三江、黑河、北安、东满6省,共辖5市、76县、3旗。

  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变化

  1945年8月31日,国民党政府颁布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重行划分东北行政区划,将今黑龙江省境内划分为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4省。1945年底至1946年初,黑龙江地区处于国共双方激烈争夺各立政权之际。1945年10月至1946年4月,在中共东北局的领导下,黑龙江地区先后建立了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绥宁五省和哈尔滨市建制。各省管辖10个至20个县(市)左右,为便于开展工作,在省县之间设立了专区。但为了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省(区)建制调整变动比较频繁,战争后期调整合并为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哈尔滨特别市。4省共辖82个市、县、旗。各省分设的专区,除边远地区的黑河专区外,均已撤销,由省直接管县。五、1949年以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变化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重划东北行政区划令》,决定黑龙江地区的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哈尔滨市合并为松江、黑龙江2省。5月中旬,撤销合江省并入松江省,哈尔滨市改为松江省辖市。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撤销松江省建制,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同时将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并入黑龙江省。同年8月两省正式合并,省会设在哈尔滨市。同时,将原黑龙江省所属的白城、洮南、镇赉、大赉、安广、开通、瞻榆7县,划归吉林省管辖。新的黑龙江省,南与吉林省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北、东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苏联相望。全省总面积4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250万。共辖3个专区、5个市、64个县、2个旗、1个矿区。196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部分专区和市县的划分和裁并反复性较大。至1966年底,全省分为6个专区、2个特区和8个较大的市。6个专区共辖65个县和1个特区;9个设区的市(特区)共辖54个区、4个镇。1967年,全省上下普遍成立革命委员会,将各专区均改为地区,由设立派出机构的专区变为一级区划实体的地区,成为一级政权单位。196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所属呼伦贝尔盟(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除外)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79年7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将原呼伦贝尔盟及所属各市、旗全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5年,黑龙江省共辖4个地区、10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63个县、64个市辖区、4个地区辖区。全省总面积4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3311万。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个副省级城市,12个地级市,2个省直辖县(市)。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总人口3834万。

著名人物

  东北抗日联军英雄人物

  (选自《黑龙江省志·人物志》)

  姓名:赵尚志

  正文:赵尚志,1908年10月26日生,直隶省朝阳县(今辽宁省朝阳县)喇嘛沟人。1919年春,随家迁居哈尔滨。

  赵尚志生于农民家庭,幼年时期当过学徒,做过杂役和信差,受尽了各种苦难。后来家境稍有好转,于1925年2月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在校期间,赵尚志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进步思想的影响,串联同学,秘密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以后结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共产党员吴宝泰,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青年运动负责人彭守朴。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赵尚志在许公学校组织学生会,积极参加声援斗争,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学生参加爱国活动被军阀当局视为大逆不道,学校以“不守校规”的罪名将赵尚志开除学籍。之后,中共党组织介绍他到广州投考黄埔军官学校。1926年5月,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加紧迫害共产党人。赵尚志毅然退出黄埔军校,按照党的指示,重返哈尔滨。先后在哈尔滨、双城、长春、沈阳,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7年和1930年,两次遭到奉系军阀政府的逮捕,在吉林、沈阳、南京,度过了3年多的狱中生活,经受了严刑拷打和诱惑欺骗,但都没有动摇。他在沈阳曾教育了一个狱方“教悔师”,使他弃恶从善,多次掩护共产党员在狱中的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中共满洲省委营救出狱。此后,赵尚志一直活跃在北满抗日斗争最前线。

  1932年春,赵尚志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5月,被派往巴彦,协助张甲洲整顿巴彦游击队。由于省委执行“北方会议”“左”的政策,加上游击队内成份复杂,该队于1933年初瓦解。省委在总结巴彦游击队失败的原因时,认为是赵尚志“右倾”所致,遂开除了他的党籍。这一挫折,并未影响赵尚志的抗日决心,他又只身投入在宾县一带活动的义勇军孙朝阳部,当了一名马伕。一次,孙朝阳部被日伪军围困于宾县东山,束手待毙,赵尚志提议以攻为守,用一部兵力据守东山,分出一部兵力攻打宾县县城。孙朝阳采纳了这个计策,并派赵尚志率部攻城。赵尚志乘虚攻入城内,迫使敌人撤围回救。事后,孙朝阳任命赵尚志为参谋长。赵尚志与中共珠河中心县委派来的李启东密切配合,协助孙朝阳整顿内部,开展游击活动。不久,孙朝阳被日军诱捕杀害。在敌特造谣挑拨下,孙部一些人企图杀害赵尚志。经与李启东商议,赵尚志率李启东、李福林、李根植、姜熙善、王德全、姜甘用、金昌满等7名骨干队员,携带1挺机枪、11支步枪,脱离孙部去珠河中心县委。

  1933年10月10日,赵尚志以7名队员为骨干,在珠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创建了珠河反日游击队。不久赵尚志亲率游击队,缴获两个伪警察所的武装,击溃两次日军的进攻。不到3个月的时间,队伍发展到70余人,并开辟了以三股流为中心的珠河抗日根据地。日本侵略者把珠河游击队视为“北满治安的最大祸患”,悬赏万元通缉赵尚志。1934年3月底,赵尚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反日武装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在珠河铁道北,邀集10几支义勇军的首领,共同商议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赵尚志被推选为司令。1934年6月28日,珠河反日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张寿篯(李兆麟)为政治委员,队伍扩大到450多人,下辖3个总队,9个分队。哈东支队成立后,兵分3路,攻打了五常、宾县、方正等县城。三岔河一役,激战两天一夜,歼敌百余。肖田地突围战消灭敌人130多名。经过一年的战斗,哈东游击根据地扩大到珠河、方正、延寿、宾县、五常、阿城、双城等县,控制了东西200多里,南北350多里的大片地区,拥有人口10万,农民自卫队员6000人。游击队纪律严明,爱护群众,军民亲如一家。赵尚志在指挥作战余暇,常和战士一起帮助群众耕耘、收割、劈柴、推磨,深受群众的爱戴。1935年1月12日,满洲省委决定正式恢复赵尚志的党籍,充分肯定赵尚志在开除党籍期间,继续坚持抗日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1935年1月28日,以哈东支队为基础,吸收根据地的青年义勇军骨干,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为军长,冯仲云为政治部主任,队伍增至750多人,哈东各县的游击战争更趋活跃,直接威胁日伪在北满的统治中心哈尔滨。同年夏,经日本关东军参谋部策划,以驻哈日军部队长岩越中将为头目,调集日伪军警3000多人,组成“讨伐队”,分片围剿珠河游击根据地,血洗了珠河铁道南北。珠河中心县委决定,第三军要在反“讨伐”斗争中壮大队伍,主力部队暂时移到松花江下游地区。赵尚志在汤原联合李延禄、谢文东、李华堂、夏云杰,组成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赵尚志被推举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北满各部抗日队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巩固发展了汤原游击根据地,建立了后方兵工厂、被服厂和医院,兴办了军政学校。松花江南北两岸,掀起了抗日斗争高潮。第三军队伍迅速扩展成7个师,6000多人。1936年8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仍任军长。由于1934年10月以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东北地区党组织已与中共中央失掉联系,满洲省委又被撤销,敌人采取了“集家并屯”、“匪民分离”等一系列隔断抗日军民联系的恶毒政策,企图把第三、六军包围在珠河根据地内,聚而歼之,这给北满抗日部队活动造成了极大困难。

  为了统一北满地区党的领导,统一对敌斗争战略,赵尚志根据原满洲省委关于独立自主进行工作的指示精神,提议于1936年9月18日在珠河帽儿山召开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和三、六军党委联席会议。会议从北满实际情况出发,决定成立北满临时省委,选举赵尚志为执委会主席,冯仲云为书记。北满临时省委决定,由赵尚志率第三军冲出敌人重围西征,开辟黑嫩平原新游击区,其他部队四处出击,掩护第三军西征。在半年多的远征中,赵尚志指挥第三军赴铁骊、奔海伦、越小兴安岭,直驱黑龙江边的逊河,纵横数千里,大小百余战,攻克20多座城镇,歼敌800余人,俘敌300余人。其中,1937年3月7日海伦冰趟子一战消灭敌军300余人,内有日军指挥官7人。第三军的西征行动,打乱了敌人部署,保住了汤原根据地,为开辟新游击区积累了经验。

  “七七”事变后,北满各地掀起了新的反日高潮。为配合全国抗战,赵尚志以北满抗联总司令名议发出通告,号召东北各界同胞行动起来,反抗日伪统治,支援抗日联军。同时,组织北满抗联部队积极出击,袭击敌人交通兵站,扰乱敌人后方,钳制敌人。其英勇战绩得到中共中央、毛泽东的赞扬。毛泽东曾说,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人,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1938年1月,北满临时省委派赵尚志为代表,赴苏联寻找中共中央关系。赵尚志进入苏界后,苏方怀疑他为冒充代表,把他关押审查一年半之久,1939年6月,苏方解除了对赵尚志的关押,并转达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决定,任命赵尚志为东北抗联总司令。同年7月,赵尚志率领在苏的百余名抗联将士回到东北,投入了紧张的战斗。1940年夏,赵尚志被指控反对“王康指示信”(王康即王明、康生)推行反党左倾路线,而被永远开除党籍,同年底又被调去苏联进行批判。

  1941年秋,赵尚志带领5人小分队重回东北,计划重整队伍,继续抗日。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死也要死在东北战场上。”当日伪得到赵尚志出现在鹤岗、汤原的情报后,立即搜山“讨伐”,并派遣特务刘德山混入小分队,以假情报骗取了信任。1942年2月12日凌晨,赵尚志在刘德山的引诱下,带小分队去袭击梧桐河伪警察分所。途中,刘德山暗中开枪,子弹洞穿了赵尚志腹部。敌人迅即包围上来。赵尚志回手击毙了刘德山,命令未受伤的队员携文件包转移,他自己忍着剧痛进行掩护。后因流血过多,在昏迷中被俘。敌人把赵尚志押解到警察分所,突击审讯。赵尚志在生命垂危时刻,仍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使敌人惊叹不已。伪三江省警务厅给伪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中记录了赵尚志的最后表现:“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对他审讯时,他对满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中国,不觉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呢?’他痛骂审讯官,狠狠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赵尚志牺牲时年仅34岁。

  1947年,抗联第三军发祥地珠河县人民召开工农代表大会,命名珠河县为尚志县,以永久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将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对赵尚志被开除党籍问题进行复查,认定这是一起历史冤案。1982年6月8日作出《关于恢复赵尚志同志党籍的决定》,给予赵尚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姓名:李兆麟

  正文:李兆麟,原名李超兰,化名张寿篯。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奉天省辽阳铧子乡小荣官屯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在小学和私塾读书8年,因父逝世,生活拮据,辍学务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说服深明大义的母亲,毅然离乡,走上“杀敌救国复河山”的道路。同年11月到达北平。经同乡进步青年张一吼介绍,结识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常委、中共地下党员冯基平(化名冯乃革)、夏尚志。他们推荐李兆麟加入抗日救国会。李兆麟以华北大学学生的合法身份作掩护,曾到北平市郊和门头沟煤矿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

  1933年春节刚过,李兆麟随同担任中共辽阳县委书记的冯基平返回东北,在辽阳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李兆麟利用同乡同学的关系,冒着风险,多方活动,把辽阳、奉天、本溪一带“长江队”、“燕子队”等山林队100多人联合起来,成立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活跃在辽阳地区。同时,李兆麟还和冯基平等在他的家乡建立起农民抗日救国会。同年5月,李兆麟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1月,受中共奉天特委派遣到本溪煤矿从事工运工作。翌年调奉天特委担任军事委员会干事兼青年士兵委员会负责人,在伪靖安军中进行策反活动。同年6月,奉天特委遭破坏。8月李兆麟离开奉天,来到中共满州省委所在地哈尔滨。

  到哈尔滨后,李兆麟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曾受满洲省委派遣,以省委巡视员身份,先后到巴彦、海伦巡视工作,传达《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精神。1933年10月李兆麟根据省委的指示,协助中共珠河(今尚志)县委和赵尚志组建珠河反日游击队。1934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遭到破坏,李兆麟离开哈尔滨,来到珠河反日游击队,任游击队副队长,队长为赵尚志。5月中旬,与赵尚志率游击队联合义勇军攻打了宾县县城,毙伤敌军七八十人。6月,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李兆麟任政委,赵尚志为司令。9月,与赵尚志率哈东支队联合义勇军攻克五常县重镇五常堡,处决了恶霸,散发了传单,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在李兆麟、赵尚志领导下,哈东支队不断发展巩固,珠河游击区也迅速扩大,到10月,游击区范围比初建时扩大了3倍,从珠河发展到延寿、宾县、五常、双城等5个县的12个区。

  1935年1月,哈东支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李兆麟先后担任二团、一团政治部主任。8月、10日,该团在方正与李延禄率领的第四军配合,袭击洼洪,全歼守敌。9月16日攻克南刁翎,19日又攻占林口镇。

  1936年1月,李兆麟出席北满抗日部队领导人在汤原召开的扩大联席会议。会议根据《八一宣言》精神,决定成立东北民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后改为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赵尚志为总司令,李兆麟为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四、六、九、十一共5个军。此后,李兆麟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代理六军政治部主任)和三、六军留守处主任身份,领导建立和巩固汤旺河后方根据地的工作。他亲自率队扫清了盘据在查巴旗、老钱柜两处据点的顽敌,使小兴安岭汤旺河一带完全成为三、六军控制下的后方根据地。

  1936年9月18日,在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会议上,李兆麟被选为省委委员。他在开展部队政治工作中,十分重视贯彻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经常教育抗联将士要保持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作风,英勇杀敌,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配合全国抗战,牵制日军入关,抗日联军主动出击敌人,松花江下游两岸广大地区的抗日斗争更为活跃。日伪当局极力实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调重兵力包围抗日联军。为打破敌人“聚歼”计划,省委先后两次做出向黑嫩平原远征的决定。李兆麟根据省委指示,到绥滨、萝北、富锦、宝清等地,与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一起,将抗联三、六、九、十一军的部队编成西征大军,共分3批,从7月初开始,在不同地点踏上西征路程。

  1938年11月中旬,由李兆麟、李景荫率领的抗联第六军、第十一军组成的第三批远征队向黑嫩平原进军。在远征途中,李兆麟同他的战友们创作了《露营之歌》。“朔风怒吼,大雪飞扬”。“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首《露营之歌》真实地反映了抗联战士所经历的艰苦战斗生活情景。

  1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召开第二次执委会议,决定改北满临时省委为北满省委,李兆麟被选为常委兼组织部长;改组北满抗联总司令部,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李兆麟任总指挥。5月30日在德都朝阳山举行成立大会时,李兆麟亲自编写《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激励战士“厉兵秣马,慷慨赴火线”,“杀敌救国复河山”。

  第三路军成立后,所属各部队在黑嫩平原地区纵横驰骋,不到两年时间作战300余次。1939年9月18日攻克讷河县城,1940年9月23日攻克克山县城,11月8日又一举攻克肇源县城。同时开辟以德都朝阳山和庆城、铁骊安邦河后方军事根据地为中心的广大抗日游击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异常艰苦,由于被日军严密封锁,部队经常断炊。一次李兆麟和20几名战友被围困在森林里,靠吃野菜、野果充饥。他给大家讲古代伯夷、叔齐二人宁肯饿死首阳山,也不食周粟的故事,鼓励大家克服困难,紧持抗日到底。他总是把拣到的榛子、蘑菇分给战友们吃。在他的带动下,抗联战士们终于艰难地度过四五十天断粮日子。

  1941年6月以后,日本侵略者增调重兵进驻东北,抗联部队处境更加困难。根据中共党组织的决定,为保存实力,使部队得到休整,在东北除留小部队坚持游击战争外,主力转入苏联境内。东北抗联在苏联境内成立了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1942年7月,东满、吉东、北满3省委合并,统一组建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中共东北委员会),李兆麟任常委。在休整时期,东北抗联将士经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紧张的政治学习,为迎接抗战胜利做了思想、政治和军事上的准备。

  1945年8月9日,东北抗联指战员,配合苏联红军,打回东北。李兆麟领导一部分抗联干部进入哈尔滨及周围主要城镇。李兆麟先后担任哈尔滨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员、松江地委书记、滨江省政府副省长、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和北满分局委员,以及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务,为建立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开始新的战斗。

  1946年1月,国民党“接收”大员来哈尔滨。李兆麟以共产党人和群众代表的身份经常与之打交道,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同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李兆麟积极为和平民主事业奔走,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忌恨。3月9日下午4时许,李兆麟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哈尔滨道里区水道街九号三楼。时年36岁。

  哈尔滨市人民为纪念李兆麟,将水道街改为兆麟街,将安葬李兆麟遗体的道里公园改为兆麟公园,并在墓前建立1座镌刻有“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之墓”的纪念碑。

  姓名:杨靖宇

  正文: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曾化名张贯一。1905年2月16日生,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5岁丧父,随母度日。7岁就读私塾,14岁考入确山高等小学。1923年秋,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

  杨靖宇在小学读书时,适逢“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他同进步教师到街上去宣传,教师们称赞他:“别看马尚德同学年纪小,他却有真诚的爱国心。”在工业学校期间,他写了一篇《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的文章,通过描写一个四处流浪老人的悲惨遭遇,揭露军阀连年混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并与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和共产党员接触,使他的思想进步很快。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被选为学校代表,积极地投身到反帝爱国运动中去。在斗争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杨靖宇入团后,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先后在家乡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建立农民协会,推动农民运动在确山一带开展。1927年4月4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杨靖宇、张家铎、张耀昶等率农民1万余人举行起义,经5天奋战,攻克了确山县城,并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代表工农利益的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正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白色恐怖下,有些人动摇,脱离革命队伍。杨靖宇就在这严峻的考验下,于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杨靖宇紧密配合中央红军,发动了刘店秋收起义,成立了确山农民革命军,杨靖宇任总指挥。

  1929年春,中共中央调杨靖宇到东北工作,任中共抚顺特支书记。他深入工矿,在工人中宣传党的主张、建立党的外围组织。接着,发动和领导了抚顺、本溪矿工大罢工,使工人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后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被党组织营救出狱,来到哈尔滨。牢狱里的折磨使他身体健康状况很差,党组织让他先休养一段时间,杨靖宇却迫切地要求党组织安排工作。他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正威胁着中华民族的子孙,我怎么能安心休息啊!在监狱里并没有累着我,只要我活着,就要工作和斗争。”中共满洲省委任命他为中共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和东北反日总会会长。他在反日会工作期间,积极组织学校、工厂、铁路反日会活动,支持马占山将军江桥抗战。1932年春,省委任命他为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和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不久,又代理军委书记。是年7月,松花江泛滥,哈尔滨遭受空前大水灾,道里道外一片汪洋,成千上万灾民无家可归。日伪当局竟发布镇压法以防灾民反抗。杨请宇按照省委的指示,领导发动灾民进行反迫害斗争。他发现有的难民所灾民一顿饭只领到1个小馒头,有的还领不到,他立即组织灾民采取“罢领”行动,并提出斗争条件。迫使日伪当局保证每人每顿发两个馒头,并及时供水。在哈尔滨工作期间,由于环境艰苦,经费困难,杨靖宇在生活上极为简朴,一件旧灰布大衫始终伴随着他。他曾说过:“一个普通人都应讲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何况共产党员呢?党员对党的事业必须具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同年11月,受中共满洲省委的派遣,杨靖宇去南满的磐石、海龙巡视工作。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经常出入深山密林,说服了一些土匪和地方武装停止仇杀、内讧,一致抗日,使一大批抗日力量团结在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周围。

  1933年1月,杨靖宇留任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5月,参加了在哈尔滨召开的满洲省委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怎样贯彻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纠正“左”的错误在东北造成的严重影响。会议决定将原红军游击队改为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共同对敌。会议决定杨靖宇作为省委代表在南满领导抗日斗争。他到南满后,认真贯彻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合南满抗日义勇军,共同与敌人斗争。1934年2月21日,召开了南满抗日军联席会议,成立了抗日联军总指挥部。20多支抗日武装,一致推举杨靖宇为总指挥,还通过了抗日联合宣言。另一方面,杨靖宇积极推进政权建设和组织建设,召开了南满民众代表大会,成立南满特区人民革命政府筹备委员会,巩固和发展了党的地方基层组织,使游击区不断扩大,并相继建立了通化中心县委和柳河中心县委。

  1934年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杨靖宇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东北人民革命军不断壮大。1936年2月20日,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东北抗日部队,以杨靖宇等抗日将领的名义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以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6个军为基础,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先后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杨靖宇继任抗联一军军长兼政委。抗联一军在杨靖宇的指挥下,在南满地区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本溪梨树甸子一役,歼灭伪军百余人,伪少将旅长邵本良被击伤后毙命。此后,日本顾问英俊大佐也被抗联一军击毙。日本侵略者惊呼“杨靖宇是满洲治安之癌”。

  1936年6月,抗联第一路军组成,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全国抗战爆发后,杨靖宇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他带领抗联将士攻打日伪据点,袭击列车,炸毁军火库,歼灭大量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极大地牵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发动太平洋战争,加紧对中国关内进攻,为了解除后顾之忧,集中了大批兵力,疯狂“讨伐”东北抗日联军。日伪军所到之处,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困难时期。杨靖宇率部克服缺衣少食的极大困难,坚持与日伪军展开殊死的斗争。1938年春、夏季,连续展开通辑铁路破袭战,一度使日伪铁路工程陷于瘫痪状态。秋季,在辑安县长岗与伪军李景清旅交火,击毙日本指导官高岗武治等60余人,俘30余人,缴获大批军需品。不久,杨靖宇率领警卫旅1000余人,往通化、临江一带转移。日军调集重兵前来堵截,日军“讨伐”总司令三木中将亲自督战。杨靖宇率军边走边战,10月中旬,部队来到临江县的岔沟,决定在此宿营,结果被日伪军约1500人重重包围。杨靖宇临危不惧,一方面沉着应战,在一天的激战中打退了敌人10几次进攻,歼灭了大量敌军;一方面召集干部开会,商定突围计划,找出了敌军防御的薄弱之处。乘午夜日伪军困乏之际,从地形险峻的西北角突出重围。岔沟之战,歼灭俘虏日伪军百余人。1939年冬,形势更加紧张,日军调集了大量军队围剿抗联一路军,抗联战士处境极端困难。1940年初,杨靖宇为了保存力量,把部队化整为零,以小部队的形式与日伪军继续战斗在长白山区,他带领10几名战士准备去找第一方面军。2月中旬,他们到达濛江县境,由于叛徒告密,敌人紧紧地追了上来。经过三四天的周旋,才甩开围追的敌军。为了缩小目标,杨靖宇决定只带领警卫员朱文范、聂东华2人继续前进,联络部队。临走时,他叮嘱大家:“为了革命我们要坚持到底。”2月18日,杨靖宇派去找群众买食物的朱、聂2人,不幸遭敌人袭击,英勇牺牲。敌人搜身时,发现了杨靖宇的图章,断定他就在附近,于是下令加紧搜索,并不许上山打柴的农民带饭,以断绝杨靖宇的粮源。杨靖宇只身一人,几天来未进一粒粮食,以冻草、棉衣中的棉花和雪水充饥,同敌人相持5个昼夜。2月23日下午,杨靖宇来到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山上,不幸被特务发现,大批敌人包围上来。敌人喊叫着让他投降,回答敌人的是一串串的子弹。日军见活捉不成,便凶猛地向杨靖宇射击。拼杀中,杨靖宇左腕被子弹射中,他忍着剧痛坚持与敌人战斗。但终因寡不敌众,敌人的子弹射中了他的胸膛,杨靖宇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关东军的官兵们无法理解他在深山中多日不进食物还能坚持战斗,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中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枯草、树皮和棉花。杨靖宇顽强不屈的精神,在日本朝野上下和侵略军中引起极大的震动。

  1949年,郭沫若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后,被杨靖宇的事迹深深感动,当即题诗一首:“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士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旆满山河。

  姓名:赵一曼

  正文:赵一曼,女,原名李坤泰,又名李淑宁、李一超。赵一曼是她来东北参加抗日斗争时期的化名。1905年10月25日生,四川宜宾(今四川省宜宾县)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的大姐夫、革命青年郑佑之,把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带到了这个深山沟里,赵一曼开始受到启蒙教育。1923年冬,经郑佑之推荐,由共产党员何必辉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在家乡白杨嘴村正式建立了团支部,赵一曼被选为支部书记。同年12月13日,赵一曼又创建了“白花场妇女解放同盟会”。同盟会号召当地妇女起来,“反对三从四德”,“反对多妻制”,“反对童养媳制”,妇女人会者达到180多人。她们与土豪地主胡丹楹,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斗争。

  1926年2月17日,赵一曼毅然离开封建家庭,考入宜宾女子中学就读。由于她努力学习,思想进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被选为女中学生会常委、宜宾县学生联合会常委。不久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宜宾地区委员会妇女委员和宜宾县国民党左派县党部第一任代理妇女部长。1927年1月,经中共宜宾党组织同意,赵一曼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大队学习。同年9月,又被送往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回国。先后在湖北宜昌、江西南昌和上海等地,从事共产党的秘密工作。

  1932年春,中共中央派赵一曼到东北抗日前线。先在奉天,同年秋来哈尔滨,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和哈尔滨总工会党团代理书记,经常活动于老巴夺烟厂、哈尔滨电车厂。1933年4月2日,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举行的全市反日大罢工。1934年春,哈尔滨党组织被破坏,满洲省委决定赵一曼转移到珠河(今尚志)工作。同年7月,就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特派员和妇女会负责人。这期间,赵一曼深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组织抗日妇女会。她发动妇女们给抗日部队做军衣、军鞋,站岗放哨,传递情报,运送给养。她在建设保卫珠河根据地、支援抗日部队、打击敌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35年春,调任中共珠河铁道北区委书记,同年秋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治委员。

  1935年11月的一天早晨,二团突然遭到日伪军包围。在突围中,赵一曼掩护全团转移后,左腕受贯通枪伤,由3名队员护送到春秋岭附近一家农舍养伤。敌伪密探米振文将这一情况报告伪军警“讨伐”队。22日,“讨伐”队隐蔽包围了农舍。双方经过激烈枪战,队员老于头和送粮农民刘福生牺牲,赵一曼左大腿部受重伤,流血过多而致昏迷,与另外两名队员同时被捕。赵一曼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日本特务头目亲自主持审讯,以威胁利诱无效后,就用皮鞭子抽,用竹签钉入指甲,都未能从赵一曼口中逼出半句口供。赵一曼的伤处化脓严重,敌人为了软化她,从她口里得到所需要的情报,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看守警察董宪勋,女护士韩勇义,都是有正义感的青年,赵一曼就向他们讲述抗日武装——人民革命军的斗争事迹,争取他们逐渐由同情、羡慕到决心参加抗日队伍。赵一曼在病床上用董宪勋偷送进来的笔和纸,开始写作,以翔实的材料,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东北的暴行,赞颂东北人民的抗日壮举,寄托驱除日寇的殷切愿望。赵一曼伤势见好后,她们共同计议逃离医院,奔赴哈东抗日游击区。经过周密准备,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顺利地逃出哈尔滨。29日上午7时,伪哈尔滨警察厅得知这一消息,当即跟踪追击。30日晨5时,伪骑警队在离抗日游击区不到20里的阿城县金家窝堡,追上了赵一曼乘坐的马车。3人被押回伪警察厅。敌人反复提审一个月,赵一曼受尽各种酷刑,答复的始终只是“不知道”3个字。

  1936年8月2日,敌人押送赵一曼到珠河去“游街示众”。途中,赵一曼从容地给她的爱子写下了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小门外刑场,英勇就义。时年31岁。

  姓名:冷云等八烈士

  正文:冷云,女,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吉林省桦川县(今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人。1938年率领妇女团,随抗联一军一师西征时,与另外7名女战士一起,投入乌斯浑河,以身殉国。后世赞颂她们的英雄事迹为“八女投江”。冷云于1925年入悦来镇北门里两级小学读书。1931年,考入佳木斯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在学校学习期间,受进步教师影响,关心国家的兴衰和时局的变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准备投奔在佳木斯附近活动的李杜所属抗日义勇军,但因她是个女子,年龄又小,这个愿望没有实现。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毕业后,回到悦来镇,以小学教师的公开身份,从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秘密抗日斗争。她注意团结周围教师和学生,启发他们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她千方百计地与伪警宪特子弟接触,得到日伪军事情报,及时转送给抗联部队。1937年春,得知悦来镇伪警察与日本守备队去兴山镇(今鹤岗市)一带“讨伐”,她及时转送情报。抗联部队接到情报后,趁敌人内部兵力空虚,夜袭悦来镇,获得大批军需物资。1937年8月,冷云加入抗联第五军。开始在军部秘书处担任文化教育工作。她积极编印战士文化课本和宣传材料,热情地给战士们讲课。没有粉笔,就以烧焦的树枝代用。没有黑板,就在剥掉树皮的树干上书写。她能说会唱,颇受战士们的欢迎。后被派到妇女团任小队长和指导员。

  1938年春天,为冲破日伪军事大“讨伐”,抗联四军、五军,按照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的指示,向五常县境远征,以打通与活动在五常一带的第十军的联系,破坏日伪军的“讨伐”计划。远征部队从林口县出发。冷云所在的妇女团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穿行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远征部队于7月中旬攻打苇河县楼山镇后,又将四军的女战士并入第五军的妇女团,随第五军一师行动。当一师进入五常境内后,遭到日伪军的重兵围攻,伤亡很大,被迫回头转向牡丹江沿岸转移,打算重返林口、刁翎一带,寻找五军军部。一师转战到牡丹江畔时,许多女战士已在往返几千里的征途中壮烈牺牲,妇女团只剩下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8名女战士。

  1938年10月下旬的一天夜里,冷云等8名女战士,同一师余部露宿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西岸的柞木岗山下(今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附近),准备第二天渡河东去。深秋季节,夜冷风寒。指战员们经过长期行军,再加上战斗和饥饿,体质非常虚弱。他们在河岸边点起篝火取暖。不料,篝火被敌特葛海禄发现,他报告并带领日本守备队连夜追来,埋伏在附近。第二天拂晓,队伍准备渡河。当时,因连日秋雨,乌斯浑河河水骤涨。师部命令会泅水的金世峰参谋带领8名女战士先行渡河。金世锋试探着游向对岸,冷云等正要下河,敌人突然发起进攻。一师队伍仓促应战,队伍处在河滩,地形不利,于是边还击边向西边柞木岗林地带撤退。冷云等8名女战士被隔在河边。为了使大队尽快撤出去,减少损失,冷云指挥7名战友,从左翼向敌人猛烈反击,把敌人火力吸引过来。大队乘势突人密林。当师部发现冷云等8人还据守在河边与敌人激战时,又返回来冲向敌人。敌人已经用重火力封住山口,切断了8名女战士与大队的联系。冷云高喊:“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大队发起两次冲锋也没有冲过来,伤亡越来越多。大队指挥员不得不忍痛下令,向西山柞木岗密林里撤去。敌人追不上大队,就集中火力猛攻岸边,企图活捉冷云等8名女战士。冷云等8人,虽然人少力单,弹药不足,但是,她们隐身在柳树丛里,沉着应战,不断打退小股敌军的进攻。冷云等一面背水,三面受敌,万难突围。在子弹打尽,后退无路情况下,8名女战士宁死不屈,毅然投入乌斯浑河,壮烈牺牲。冷云当年23岁。

  姓名:周保中

  正文:周保中,原名奚李元,字绍黄。白族。1902年2月7日生于云南省大理府湾桥村。父亲是鞋匠,母亲务农,家境贫寒。1913年入县立高小学堂学习,以后又上了一年中学,因家中无力供读,不得不中途辍学。

  1917年2月,15岁的周保中,离家远赴昆明,投入云南护国军第一师教导营当学兵。8月,学兵期满,被编入护国军第五军,历任中士、上士、准尉、少尉、中尉代理连长等职。随军到过川东、鄂西、陕西等地,参加多次“靖国护法”战役。

  1922年冬,周保中被选送到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七期工兵科学习,1924年10月毕业。在讲武堂学习期间,他积极参加了新文化团体的创建工作,担任过云南学生会主席,初步接触了民主主义思想,开始思索中国革命问题。从讲武堂毕业后,由于不满地方军阀暴政,借口返籍结婚,脱离部队,出国游历。1925年1月,经缅甸、印度、锡金、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辗转到达当时国民革命中心的广州,参加了同乡赵成渠任师长的驻粤滇军第一师,充任连长。滇军瓦解后,周保中于1925年8月,加入驻防河南的冯玉祥的国民军,先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军任连长、营长,转战于陕西、河南、河北。1926年5月,重返广东,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六军,随军北伐。在北伐战争中,因屡建战功,由营长提升为上校团长,少将副师长。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在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时,周保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末,中共中央派周保中赴苏联,先后在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国际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9月回国,12月被派到东北领导抗日斗争。

  1932年2月,周保中到达哈尔滨,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3月,省委书记罗登贤派周保中到吉东地区的绥宁一带,组织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周保中到东宁后,投入李杜自卫军,在其左路指挥部宣传部工作,因受猜疑和排斥,复又转入中国国民救国军。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很器重周保中,聘请他为总参议兼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在前方指挥部,周保中直接指挥了一系列对日伪军的作战:7月率救国军一部进攻了宁安县东京城;7月底率部攻人安图县城;9月初指挥救国军和安图、桦甸抗日武装攻入敦化县城;10月指挥部队攻入宁安县城。周保中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关怀、爱护战士,注意团结上层军官,扩大了共产党在下层士兵中的政治影响,很快在士兵中发展了一批党团员,成立了党支部。1933年初,救国军被日寇击溃后,王德林撤往苏联,前方总指挥吴义成逃入老黑山隐藏起来。周保中以救国军总参谋长名义,在安图组织了救国军辽吉边区留守处,收编余部,重整部队,来归的各抗日部队,逐渐达到千余人,其中由共产党直接控制的边区军一、三连有200多人。1934年2月,周保中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在宁安,以边区军一、三连和宁安工农义务队为基础,联合救国军余部,组建了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同年夏,率部奔赴东满,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联合进攻汪清崔通大甸子。战斗中负伤,但仍坚持指挥战斗。从1934年9月到1935年1月,日伪军对宁安地区展开秋冬季大“讨伐”,周保中指挥同盟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敌周旋,经大小30余次战斗,粉碎了敌人的大“讨伐”。

  1935年2月初,周保中在党的领导下,把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1936年2月,又改编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周保中担任军长、军党委书记。1937年3月,周保中指挥抗联第三、五、八、九军联合部队700余人攻击依兰县城,予日伪当局很大震动。

  1937年3月,中共吉东省委成立,周保中任省委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吉东省委改组,周保中任省委执行委员会主席。在吉东省委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第四、五、七、八、十军,统一编成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二路军活跃在松花江南北,乌苏里江以西和牡丹江流域广大地区,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同时牵制大批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1938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艰苦阶段。日军集中重兵,对活动在三江地区的吉东、北满抗联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讨伐”。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周保中制定了西征计划。西征部队,翻越老爷岭,冲破了敌人重围,攻克苇河楼山镇,突入五常、舒兰,迭挫强敌。周保中则亲率二路军总部和留守部队,继续留在宝清、富锦、虎饶地区,破坏敌人的铁路线,袭击敌警察署和“集团部落”,牵制敌人兵力,掩护西征部队。经过2年多的残酷血战,总部和西征部队终于冲出敌人的包围。1940年以后,日军继续增兵东北,疯狂实行归屯并户,对抗日联军进行残酷军事扫荡同时,严格进行经济封锁,几乎完全隔绝了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坚持长期斗争,抗联主力陆续退入苏联境内整训。1942年7月,入苏抗联部队整训后成立了教导旅,周保中担任旅长。周保中既抓部队整训,还经常派遣小分队回东北活动,同时,继续指挥坚守在吉东、北满的抗联部队,打击日本侵略军。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周保中率领抗联教导旅,配合苏军参加了解放东北的战役。以后又同中共中央派来东北的大批干部,以及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汇合,投入了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在解放战争时期,周保中曾任辽吉军区司令员,吉林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吉林省政府主席等职。在党中央、东北局领导下,周保中指挥吉林军区部队积极配合主力作战,在战略防御阶段有力地支援了四保临江、三下江南作战。在战略进攻阶段,先后解放了桦甸、伊通、双阳、磐石、九台、德惠和农安等县。在辽沈战役中,率部完满地完成了配合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封锁、包围长春的任务。为解放东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周保中曾担任云南省政府副主席,并曾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中央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因长期艰苦游击战争生活,他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1952年冬,所患心脏病更加严重,但仍坚持工作。1954年周恩来总理派专机将他接到北京疗养。在治疗与休养期间,他与疾病进行顽强斗争,同时撰写《东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情况》、《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等革命回忆录,以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教育青年一代。1964年2月22日,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陈翰章,满族,1913年6月14日生于吉林省敦化县城西半截河屯一个农民家庭。他幼年聪敏、性格刚强。1921年入本村私塾,1925年又转到敦化城内私立宣化小学读书。1927年6月,入敦化敖东中学,受进步教师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1930年底中学毕业,先后当过小学教师和县民众教育馆讲演员,兼办一个平民夜校。利用这些条件,积极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敦化。陈翰章目睹日军的侵略罪行。怀着抗日报国的决心,毅然投笔从戎,于1932年9月23日,加入周保中领导的中国国民救国军,任前方总指挥部秘书。

  陈翰章在救国军中的中国共产党秘密组织的培养下,于1932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按照党组织的部署,他在救国军中积极开展反日统一战线工作。1935年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成立,他任五军二师参谋长,协助师长傅显明率领部队活动在宁安一带。他们在几十次战斗中歼敌千余人,迫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放弃镜泊湖沿岸的战略建设计划。

  1936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成立,陈翰章调任第一路军第二军五师师长,并当选为中共南满省委委员。他所率部队坚持在镜泊湖和敦化地区活动,担负着南满省委与吉东、北满党组织和第一路军与三、五军的交通联络重任。1937年“七七”全国抗战开始后,陈翰章指挥部队开展游击战,到处攻据点、截军车、破坏铁路桥梁、炸毁飞机场、仓库等,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斗争。1938年7月,他指挥部队歼灭了守卫镜泊湖水电工程的日本守备队,烧毁了工程事务所,遣散了被抓来的劳工,使日寇的修建计划彻底破产。部队进入敦化、额穆地区后,在半截山打死日军宛野指导官,在二龙山痛击永田大队并袭击了大川车站。当地群众编了歌谣唱道:“日本鬼子遭了殃,出门遇见陈翰章。”

  1939年7月,陈翰章升任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同年8月,与魏拯民、侯国忠率部分3路攻打安图县大沙河,这里是敌军的重要据点。陈翰章担任正面主攻。战斗历经4天打死打伤和俘虏日伪军500多人,缴获轻机枪7挺,步枪300余支,还有大批军用物资。为了粉碎敌人秋季“讨伐”,9月24日他指挥了位于敦化县南的寒葱岭伏击战。长达四五里的伏击战线上,500多名战士经过两小时的激战,歼灭日军少将司令松岛以下270多人,击毁汽车11辆,缴获大批给养、武器和弹药。这之后,陈翰章不断率部歼灭日伪“讨伐”军,不但削弱敌军力量,同时使抗日联军获得大批军用物资。

  1940年4月,陈翰章在敦化县南牛心顶子山战斗中左腿负重伤后,仍忍着伤痛指挥队伍突出重围,进入二龙山密营休整。由于当时环境艰苦,没有医药治疗,他的伤口感染化脓,不能行动。军医把仅有的一点止痛的黄碘药膏拿给他用,他说:“咱们20多个伤员,就这么一点药,真是太宝贵了。我的伤不重,还是给别的重伤员用吧!”他让军医拿来一条白布,用一根木棍把布条穿进伤口引到另一头,然后忍着剧痛来回拉动布条,清除伤口的烂肉脓血,使伤势好转。

  1940年冬天,敌人集中兵力,围攻抗联,形势十分严重。陈翰章指挥部队和敌人几次血战,损失很大。为了保存力量,继续打击敌人,他让三方面军主力部队向东移至三江地区,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留在镜泊湖一带钳制敌人。12月5日夜里,他带队来到镜泊湖北湖头,趁着大风雪,烧毁了敌人伐木的高冈作业所。

  第二天夜里,陈翰章带队向南湖头进发,准备进入小弯弯沟密营休息时被叛徒告密。敌人调集日伪军1000多人,从东、北、西三面包围上来。12月8日下午,陈翰章指挥战士们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敌人嚎叫着要陈翰章投降,陈翰章高声回答:“我死也不当亡国奴,中国人民早晚要把你们消灭掉!”子弹打光了,战士们也大部分牺牲了。这时敌人打过来一排子弹,陈翰章中弹倒地。日寇用战刀刺他的面部,凶残地剜出了他的双眼,割下了他那不屈的头颅。年仅27岁。

  镜泊湖地区的人民永远怀念他们的英雄儿女,深情地传颂着这样一首歌谣:

  镜泊湖水清亮亮,

  一颗青松立湖旁,

  喝口湖水想起英雄汉,

  看见青松忘不了将军陈翰章。

  姓名:夏云杰

  正文:夏云杰,1903年生,山东省沂水县四十里铺金厂庄人。1926年3月全家逃荒到黑龙江省汤原县。先在县城做小生意,一年后迁往太平川务农。农闲季节到黑河金矿做零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夏云杰受到中共汤原县委宣传队反日爱国宣传的启发,激起强烈的爱国热忱。从此,经常与知